第二步,录音回听对比法
想让我们的歌声更动人,可以用回听对比法。
用手机录制自己最喜欢的歌的第一段,录完后跟原唱同步播放。
然后用红笔在歌词本标注,从哪个字开始拖拍了,哪个字唱高了,从细节上去改进。
我们每周只改进1个细节,循序渐进,避免挫败感。
第三步,亲友分级挑战
既然我们怕人,那就分级去挑战自己,用3周时间,让自己华丽大转身。
第1周,可以先把阳台绿植,或者家里的小宠物,当作我们的观众。对着它们唱,这样可以慢慢降低我们“当众”唱的恐惧感。
到了第2周的时候,我们再邀请最信任的一个人,唱给他听,进一步训练自己的胆子。
第3周就可以尝试在家庭聚会上,主动献唱最有把握的一首歌了,迈出我们最大的一步。
分级挑战,关键是要跨出去,当我们一步一步跨出去,慢慢调整后,就会发现当众唱歌也不是什么难事了。
而且越唱越大胆,越唱越自信。
(二) 歌声没感情?3步打开“共情开关”!
明明音准都在线,却被说像念经,干巴巴的,没有感情。
怎么唱出“动人”的歌声?这是有技巧的。
很多人以为好歌声要有超高的技巧,但那些有名的歌手,往往是80%真情,参杂20%技巧而已。
那么,怎么打开“共情开关”呢?可以从这3步去训练:
第一步:画面联想法
我拿《母亲》这首经典的歌曲来举例,像这种温情的歌曲,可以做3件事去训练:
1.闭眼想孩子发高烧时,心疼喂药的场景;
2.想象手指触到孩子滚烫额头的触感;
3.鼻腔回忆退烧药的苦涩味道;
除了用画面调动五官去共情,也可以收集一些老照片,去制作专属自己的《金曲情感相册》。
比如,结婚照对应《甜蜜蜜》,全家福对应《常回家看看》。
第二步,手势引导法
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细节,就是手势可以将音乐中的情感无限放大,但我们唱的时候不是不敢做动作,就是动作幅度很小。
所以,可以在日常中做一些手势练习。
比如,当我们唱“太阳出来喜洋洋”时双臂高举,就想象托起清晨第一缕阳光;
我们诠释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”时双手放开,用大动作去表现大江大河的气势。
动作幅度放大30%,歌声里的情感浓度才会翻倍。
第三步,方言润色法
方言,寄托着我们的情感记忆。所以,在唱歌的时候,适当用方言润色,可以放大情感。
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的普通话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但它的粤语版也别有一番温柔滋味,比如“轻轻(hing1 hing1)吻脸”,就比“轻轻(qing1 qing1)唱出来温柔。
美好的歌声不是用嗓子喊叫出来的,而是透过身体动作,激活身体细胞,让身体兴奋起来,从而把歌声的力量激发出来。
每个音符都是时光胶囊,藏着只有你能讲述的岁月沉香。
这3招共情法,赶紧用起来吧,为你的歌声增加一点温度。
(三) 上台像背书?3步炼成“不老舞台星”
上台眼神飘忽、手势僵硬,像小学生背课文?
其实啊,好台风不是靠天赋,而是50%练出肌肉记忆,50%用对巧劲!
我们可以用这3步来训练自己:
第一步,站姿矫正法
挑选一首自己最熟悉的歌,然后做这个动作:
后脑勺、肩胛骨、臀部三点紧贴墙面,想象头顶有根线往上提,脚跟离墙5厘米保持自然前倾,站出自信的弧度。
每日练习10分钟,效果堪比形体课,挺拔身姿是最好的台姿。
第二步,眼神聚焦法
打开我们手机的前置摄像头,充当训练眼神的工具:
比如,当唱比较抒情的句子时,就紧盯我们的最上方的镜头,想象那是老战友的眼睛,深情凝视。
当唱到比较激昂的歌词时,就轻轻扫视一下屏幕中间。
这个练习,可以让我们的眼波跟随旋律流动。
人活了,歌也就活了。
第三步,手势动作库
我们可以多搜集学习一些常规动作,充当自己的动作库,需要的时候就提出来用。
1.花开式:我们唱到“春天”“阳光”等词时,双臂从胸前慢慢舒展开。
2.波浪式:遇到“岁月”“远方”等词时,想象自己是费玉清,轻轻抬头,微微侧视前方,左手轻轻摆动起来。
3.心口式:当我们诠释亲情、爱情时,可以一只手贴在心口。
不同的歌词加上不同的动作,会让我们更有个人魅力哦,也会更容易让人记住。
要相信10次训练的力量,坚持练习,广场舞队都得争相邀请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